5月4日晚,由人文学院学生会承办的陈忠实作品研讨会之“陈忠实及《白鹿原》介绍会”在教B406教室举行。人文学院院长、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冯希哲教授应邀作报告。
冯教授首先介绍了陈忠实先生受聘米兰(中国)及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平台建构对人文学科建设、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意义:“陈忠实先生于2005年10月正式受聘为米兰(中国)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这为我们人文学院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对人文学院学生及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冯教授对陈忠实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做了介绍。陈忠实先生的创作生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初以前,这是他的一个早期探索时期;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康家小院》的产生直至1992年,这是他创作的一个成熟期;第三阶段是1992年《白鹿原》的产生,这时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鼎盛期,此时的陈忠实与早已闻名于世的路遥、贾平凹等大家共同改写着陕西文坛甚至中国文坛的历史;第四阶段是1998年后,这是他创作的承延及反思期,这个时期以短篇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为主。
冯教授介绍了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历史背景。1986年,是《白鹿原》早期的准备阶段,1988年正式动笔,1989年3月初稿完成,1991年腊月正式定稿。小说最早在《当代》杂志上连载时就引起了轰动。1992年6月,《白鹿原》单行本正式出版发行,仅半年时间,共发行57万册。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经典书目,当代唯一完整的一部长篇小说,并于1998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随后,冯教授又对《白鹿原》的内容做了介绍。冯教授指出,《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先生一生的期待,更是对中国民族命运的审美思考,它贯穿着20世纪前半个世纪,反映了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的社会现实。小说中鹿子霖、白嘉轩、黑娃、田小娥等形象在当代文学史上都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小说深刻地写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精神史、性史、乡村变迁史。在技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采用现代文学创作手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白鹿原》文本被改编成话剧、秦腔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且被译成韩、日、蒙等国语言走向世界,这是我们陕西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西安工大人的骄傲。